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医路成长 | 39名医学生800小时的门诊实践,他们是如何成长的?

作者:李珊珊 编辑:吴京京 供稿:附属海南医院(临床医学院) 审核:邓可颂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7-18

我校临床医学院组织开展“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在为期两个半月的活动中,39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深入医院门诊一线,累计服务时长800小时,服务范围覆盖儿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十余个临床科室。志愿者们在门诊室中完成从课本到实践的跨越。



沟通与临床思维的破茧成长

活动将志愿服务与临床教学相融合,为医学生搭建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助力实现医患沟通能力的蜕变。从最初胆怯不敢提问,到如今主动安抚患者情绪,许多学生在医患沟通中实现从紧张到从容的跨越。带教教师们也频频点赞予以肯定:“目睹他们从生涩到熟练的转变,沟通时眼里有了更多自信。”这种蜕变不仅在日常服务中得以体现,更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医者仁心”的深厚内涵。

“原来书本上的糖尿病症状,在诊室里是这样具体的存在”“鉴别诊断不再是抽象概念”这是临床思维萌芽的瞬间。在记录病历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将课堂知识与患者症状相结合,无不印证着临床思维正在实践中悄然萌芽。带教教师们也观察到,学生们对临床工作的敏锐度显著提升,“早临床”的育人目标初见成效。


带教温度与成长渴望的双向奔赴

尽管门诊工作繁重,带教老师们仍会抓住每一个间隙,耐心指导:“这个病例的问诊思路可以这样梳理”“和患者沟通时要注意语气”……老师们的专业与耐心,让学生们感慨“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医生”,而课堂外的实践指导,更让医学知识有了鲜活的温度。



学生们期待“增加参与时长”和“提前熟悉门诊流程”,而带教老师们则建议“让学生先尝试独立问诊,再进行指导”。这些来自一线的宝贵反馈,正推动活动不断优化,向更贴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方向升级,逐步形成“实践-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医学人文与实践价值的双重绽放

“受益匪浅”“收获远超预期”是学生们这两个多月最常提到的感受。他们严谨记录每一份病史、专注观察每一次诊疗时,早已超越“助手”的身份,开始以医者的标准要求自己。23临本11班廖鹏辉同学在总结中写道:“门诊实践让我真正将书本知识用于临床,不仅解开了‘基础医学有什么用’、‘如何联系临床’的长期困惑,更深刻体会到医生工作的艰辛、患者就医的不易,对医患关系也有了更深理解。” 这份由“理论”走向“实践”再升华至“认知”的完整闭环,正是活动为医学生成长熔铸的珍贵桥梁。



从“验证理论知识”到“明确职业方向”,活动使医学理想更加具象。24临本3班杨颖说:“在内分泌科门诊跟随纪群老师学习时,我深刻体会到‘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的分量。内分泌科的患者多是慢性病患者,长期的陪伴治疗,早已让医患成为信任的好友。平日工作中,纪老师耐心倾听患者近期身体和生活状况的细微变化,反复叮嘱复杂的用药方案和饮食禁忌。在内分泌科学习的这段时间,不止收获了临床工作的经验,更感受到了无数医务工作者包容奉献的大爱,感谢门诊小助手给予我机会去感受医疗的一线工作,也让我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明晰的规划。”

医路初行,因实践而温暖;未来漫长,有初心便有光。后续,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将带着师生的期待升级,继续将“诊室里师生探讨病例的专注、学生安抚患者时的温柔、带教老师手把手指导的耐心”汇聚成璀璨星光,照亮医学生成长路。期待更多医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临床实践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