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我校第34期“东坡科技讲坛”在立言厅如期举行。本次讲坛以航天分子医学研究为核心,特别邀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李英贤担任主讲嘉宾,副校长邹卫国主持活动。
报告中,李英贤研究员以航天分子医学为切入点,阐释了太空特殊环境对人体多器官、多分子层面的影响机制。她指出,失重环境可引发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既包括骨丢失、心血管功能紊乱、肌肉萎缩、免疫失调等即时性问题,还可能引发基因组不稳定、癌症风险增加等长期健康隐患。在此基础上,她重点分享了团队的突破性成果:首次发现细胞膜上的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是成骨细胞感知重力变化的关键受体,阐明钙信号在介导重力响应中的核心作用。针对相关挑战,李英贤团队还研发了多种新型对抗策略:改造已上市药物坦索罗辛,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且降低心血管副作用;团队还通过斑马鱼在轨实验、多组学数据库创建、人工智能分析等先进手段,深入解析机体对太空环境的全周期响应规律。

李英贤研究院报告现场
李英贤研究员认为,现代航天医学正迈向多维度、系统性创新阶段,四大趋势共同构筑领域新发展格局。以生命组学为基础,其突破为航天医学开辟了从分子层面解析太空环境对人体影响的新维度;以强强联合为战略,通过跨机构、跨领域资源整合,加速抢占航天医学技术与研究的制高点;以大数据驱动的有组织科研为路径,依托系统化数据整合与有序研究设计,提升航天医学研究的效率与精准度,推动成果高效转化;以学科交叉与AI赋能为引擎,融合医学、航天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优势,借助AI技术破解复杂生理调控难题。未来的航天医学研究不仅服务于航天员健康保障,部分成果还有望应用于地面老年性骨质疏松、心血管病变等疾病的防治,真正实现航天科技造福人类健康。
李英贤研究员的报告兼具科学性与前瞻性,不仅为现场师生揭开了航天医学的神秘面纱,更对我校未来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优势、探索建设航天医学特色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意义。

邹卫国副校长为李英贤研究员颁发主讲专家证书
专家简介:
李英贤,航天医学与生物学家,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航天分子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针对航天特殊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机体如何感应重力”这一航天医学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等不同尺度上揭示了失重信号的感知、传导及调控机制,解析了失重条件下机体不同组织的响应特征及其交互作用,建立了“机体的多层级重力感应与重塑”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不仅为航天医学奠定理论基石,更在临床医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废用性骨丢失、心肌重塑等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作为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PNAS等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九届中国科协“求是”奖、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防创新特区课题、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课题、载人航天预先研究重点项目、国防创新特区课题、国防科技战略先导项目、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